「是即是,從來好事多磨難」,這其中不僅好事要經歷磨難,好演員更要如此。好比我們在螢屏上看到的老戲骨,大多在時間的磨練中,加上不斷地學習,才有如今的成就。從這次華鼎獎的獲獎名單中,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。
這一次的獲獎名單中,獲獎演員都是有實力的老戲骨,而流量明星則接連敗陣。這樣的現象,其實對於演藝圈也是一種重要警示!
值得祝賀的是,劉德華憑藉在《拆彈專家2》中的過人演技,獲得了「中國最佳男主角」的稱號。此次得獎對於劉德華來說,可謂實至名歸。
劉德華在拍攝電影的時候為了戴上假肢,半條腿始終都是彎著,但就是這樣,他能夠跑步、跳繩,電影短短的幾分鐘後面,是大把時間的訓練。這次「中國最佳女主角」的獲獎得主是鞏俐,她在《奪冠》中飾演郎平。這其中,她的每一個眼神、每一個動作,都能看出演技功底深厚。所以說,有實力的演員所呈現出來的作品,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優秀。
而最佳女配朱媛媛,她算是近幾年才被觀眾注意到的演員,雖然作品已經數都數不過來了,在《我的姐姐》中她飾演的是主角的姑媽,無論是「舀西瓜」還是崩潰的哭,都會給人一種動容的感覺,而她本人的戲也確實很有層次感。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國內電視劇電影獎項的一個評選轉變,以前可能也會注重演員的名氣以及能夠帶來的流量,但是在如今,獎項更注重觀眾的滿意度以及頒獎後的大眾評價,年輕和漂亮不再是獲獎門檻,有實力並且獲得觀眾喜愛才是。
而再回過頭去看華鼎獎的評委,一水的都是業內大咖,這也能夠看出獎項本身對於最後名單的看重。而也從此次開始,華鼎獎從一個比較普通的獎項,受到了大眾許多的關注,在未來可能也會像網友們說的那樣,越來越權威,含金量越來越高。而對於年輕演員來說也是如此,走紅容易,但是沒有實力維持的話,是走不長遠的。
如今,大眾對於流量明星產生很強的偏見,大多認為流量明星只是靠臉吃飯,區區一個花瓶,但沒有什麼實力。所謂「適者生存」,在娛樂圈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光憑外貌真的不足以支撐一切。
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而否定某個群體,因為一定也有努力拼搏的流量明星。只不過他們需要機會,也需要時間。未來的演藝圈還是需要新的力量去支撐,所以這些新的演員未來可期。